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亞洲最大的藝術經紀商 專訪新藝術博覽會總監李善單



採訪|林亞偉、朱貽安 整理|朱貽安 圖|新藝術博覽會
原文來自2012 April ART INVESTMENT  典藏投資藝術 No.54  p76頁
Art Revolution Taipei 2011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官網連結:http://www.arts.org.tw/chi/media_coverage.html


堂堂邁入第二屆的新藝術博覽會從出現到續辦,無不引起話題,甫於3月25日結束的第二屆新藝術博覽會,同樣成為台北藝壇的年初盛事。《典藏投資》本期特別邀請新藝博藝術總監李善單,與我們分享他成立藝博會的初衷,以及對台灣藝術收藏的觀察。

《典藏投資》問(以下簡稱Q):關於目前全球的藝術博覽會熱潮,您怎麼觀察與思考亞洲地區的藝術博覽會?比如新加坡、香港、上海以及北京等地,您認為他們各自的優劣為何?

李善單答(以下簡稱A):我們參加過很多藝博會,從邁阿密、芝加哥、紐約……,當代到古董。在亞洲,沒人比得過香港。就算新藝博多努力也無法超越,要認清這個現實。主要是因為稅的問題。

新加坡或許因為個人判斷、感受的問題,我認為不容易也不好做起來。Art Stage的問題在於,僅管新加坡政府非常積極,但一旦入境就無法隨便抽菸,而搞藝術的,就我認識50%以上誰不抽菸?也因此去那常覺得壓力很大。再加上天氣熱起來很濕悶、難受,計程車也不是隨招隨有。反射性我會吃口香糖醒腦、滋潤口腔,但那不准。對藝術來講,總覺得受限很大。

上海、北京、台灣同樣是稅的問題。尤其中國很多稅還是不退的,壓力很重。上海、北京的國際藝博會都因為稅的問題而逐漸缺少外國畫廊參與,藝術北京則打從一開始先鎖定本土畫廊,不打算以國際為號召。我想上海當代差不多該結束了,去年在參加時就覺得差不多該走了。

藝術家博覽會正是潮流

Q:您是否對新藝博進行過優勢、劣勢、機會以及潛在威脅的SWOT分析?



A:這是很基本的。當時我們的分析是,說老實話,我認為台灣藝術家的訂價太貴了。跑了那麼多藝博會、雙年展,看過很多藝術家在資歷、技法上已經很好了,但價格一號也不過7千塊;但在台灣,學生就從一號3千起跳。什麼資歷都沒有先3千,兩、三年後就5千,也沒辦過什麼大展就變1萬。什麼道理?我想不通。國外以資歷、技法,甚或台灣愛看的學歷背景,常常俄羅斯、英國皇家、比利時皇家學院畢業的畫家也不過一號6千。台灣這種價格怎麼訂的?是我一直懷疑的。所以就打算引進國際非常好的作品、藝術家,告訴你一號多少錢。這樣的價錢就變得很親民,也是為何我們第一屆可以銷售量這麼高。

去年我們開發買第一件作品的藏家就有6百人。如果以一般人的收藏慣例,每個人至少會收藏3位藝術家。由於這6百個人在台灣,未來率先會收藏台灣藝術家,台灣至少就會有1千2百位藝術家受益。這是台灣藝術圈、藝術家維持下去最好的方法。

另一方面,不只是附屬在大藝博會獨秀,以藝術家為主的藝博會在歐美陸續風行,我們走的是這風潮。藝術家直接面對收藏家,反之亦然。第一屆很多藝術家反應後續還有人跟他們訂畫,因此不只是參加一次藝博會的單場效應。所以去年結束後,到6月底台灣區就報名爆滿。不過我們對再參加的篩選更嚴格,原則是如果作品沒改變,就不答應,因為這對參觀者是不公平的,我們也希望藝博會能不斷成長、昇華。

Q:您對新藝博的定位一開始顯然就與我們熟知的台北藝博、香港藝博有所不同。面對同樣以個人為申請對象的藝術博覽會,如村上隆所主導的Geisai,您又如何看待它與新藝博的差異?

A: 基本來講,針對藝術家的博覽會有三個形式,飯店型、村上隆的Geisai,另一個就是我們創造的模式。Geisai非常特殊、獨創,也很好,但不管在日本或台灣,因為只有短短的一天,雖然迅速凝聚效應,但難免像嘉年華會。這麼短的時間要和這麼多參訪者交談交流比較困難。一般藝博會之所以4到5天,就在於和藏家間的醞釀、互動、思考、交易,有比較深入的可能。Geisai就一天,有點可惜。

飯店式也不錯,可以力求保本。若找到配合的飯店質感很好,這場藝博就會好,但質感好的飯店不多又很難答應。我們本來也打算一年辦新藝博,一年辦飯店型,但我心目中理想的飯店都不願意,所以沒得辦。

Q:不會自己開飯店吧?

A:不會啦!而且要在信義計畫區辦才有效。

Q:為什麼?

A:因為那已經是慣性,是大家非常好的聚集點,而且機能非常好。台北來講,其它機能好的地區就稍顯雜亂、擁擠,很難得有地方像信義區一樣,走路、散步都很舒服,看展外你可以有很多其他娛樂,適合帶家人、親友來,而不只有特定一件事,下雨還可以在天橋間移動。

博覽會就是裝置藝術

Q:在亞洲各地競相舉辦藝術博覽會的狀況下,您對新藝博短期、中期乃至於長期的策略與發展方向為何?聽說您的規劃是8年,為何是8年?

A:8年是因為算算8年後60歲。人到60就要知所進退,不要老是占同一個位置不懂放下。總統也只能幹兩屆,不要像普亭(當選三任俄羅斯總統),這樣太難看。做得再了不起、再好,一定要相信後面的人可以比你做更好。因此我設了8年的結構,甚至後面幾年就想跑,讓同事接手。

整個規畫策略大致是以作品形式區分。今年沒有半張攝影,明年就有。今年只有3件抽象作品,明年就有8件。今年的主題是「My art My show」,明年的主題是「改革、蛻變(revolution)」,每個藝術家一定要出一件作品是自己從來沒有表現過的,不管是題材或材料。再下一屆則是射進光影,強調的都是光、影,整場藝博都是這類作品。

原則上把藝博會分為八大領域、概念,每一年就像個雙年展學術發表會。雖然適合市場運作,但隱約有個概念與脈絡。這樣的順序完全是自我邏輯、絕對獨裁。整場藝博會對我而言就是一個裝置藝術。

Q:在您的藝博會工作組織中,您是否對第一次新藝博進行過市場、客群以及作品銷售等面向的分析與統計?對此您的心得是?

A:如果成交率只有五成就容易判斷,但去年將近九成就難以判斷了。因此這一屆就延續風格,但找資歷更好、更精緻的藝術家,再來觀察。

全世界一個國家平均所得超過8千美元,藝術市場就會開始活絡,超過1萬2千就會滿活絡的,如果超過2萬美元,應該就會很普及。但台灣的藝術文化一點也不普及。去國家音樂廳聽音樂的還是那些人。你在歐洲,路上隨便問一個人蕭士塔高維奇(Shostakovich)、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v)的作品,歐洲10人有8人可以和你說,但台灣人可能問你他是誰?文化的素養很薄弱。即便5%頂尖的人會收藏藝術品,但再來25%的中產階級,有能力買一、兩幅畫來裝飾自己家的,卻最缺乏。所以新藝博當初才會訂10萬以下的作品占50%。花個2、3萬元,買件作品擺家裡美化一下,對白領階級而言很好買。

Q:所以新藝博主要鎖定台灣藏家?

A:對。

Q:關於新藝博,您是否有意邀請更多國籍的藝術家或者畫廊參與?您的行銷策略為何?什麼是您覺得新藝博最容易推展或吸引人的部分?

A:世界上很多很棒的藝術家也想進中國。但直接進去,中國畫廊很多地方讓人不放心。拐矇騙,他們在國外聽聞太多,會怕,最好的方式是以台灣為跳板。而新藝博就是很好的展示機會。此外台灣收藏歷史悠久、素養高,這是香港沒有的。他們很邏輯地分析就是挑台灣或香港,又只有我們是以藝術家為主,所以也比較好說服他們。不過找了37個國家的藝術家,從西歐到東歐,都是一個個一天工作18個小時努力來的。

對國外藝術家來講,我們愈辦愈有成績。也許是被騙太多,他們對亞洲不大放心。他們現在只要求,上一屆有哪個我們國家的藝術家去參與,請把電話給我,他們要查證。有的不僅要這些資料,還偷偷跑到我們LA的畫廊,晃了兩、三個小時,東問西問很清楚後,才告訴我們:「我去過你們LA店,現在會把作品運過去。」所以沒有據點,要讓人放心也不容易。

把餅做大 成為亞洲最大的經紀商

Q:除了藝博會您也經營跨國畫廊。您認為自己的跨國畫廊經營策略與高古軒這類國際級大畫廊的跨國策略有何不同?

A:高古軒絕對是值得尊敬、學習的對象,包括佩斯、白立方等。所有大畫廊的想法都是為了拓展市場,或是市場已經夠大,為了藏家開的,根很深。我們開的觀念完全不同,是把台灣的藝術家帶去。台灣畫廊從沒把手腳伸到亞洲以外,但為何我們不能到LA?不能到紐約SOHO?不能到法國?觸角伸出去後,我們發現更好的效應是當地很多藝術家也想進東方、中國。彼此都想去對方的地方,突然間我們成為中介商,才辦了藝博會,才更積極地布點。參加很好的藝博會,也是因為這樣招商會比較容易。尤其美國,如果作品運到LA、紐約,人家比較容易放心。反過來說,藝博會變成一個很大的畫廊。第一屆藝博會舉辦前幾個月,我們便把藝博會的目標轉為:「全亞洲最大的藝術經紀商」。我們不是做藝博會,很多人對我們有所誤會。尤其,中國有許多新建案都需要大量藝術家的作品,我們便掌握了各種風格與名單。換句話說,這其實是在幫畫廊找生意。

Q:過去藝術圈比較習慣是由畫廊操作、代理,國內畫廊對你們的評價會不會覺得侵犯行規?

A:他應該要覺得很高興,發掘這麼多有潛力的藝術家讓他們從市場來挑,同時也可將手下的藝術家帶到新藝博接受市場檢驗。畫廊面對市場有畫廊的壓力,藝術家面對市場才會知道缺點在哪。別人會提、會問、會徵詢,各式各樣的問題出來後,你會突然發覺到自己在畫時有沒有思想、為何這麼畫?當你接受一連串的衝擊後,就會沉澱、粹鍊自己。對畫廊來講有莫大的利益,畫廊也不希望藝術家一成不變。推廣藝術絕對不是敵人,商業才有,做大市場只會對彼此有好處。不用怕我們的藝博會,我們沒有半個藏家是你家的,因為我們挑的作品就是你家藏家不會來的。但我們培養的藏家,有一天就可能去買你家的作品。

Q:您是否有思考過,要將台北新藝博的成功經驗複製到其他地區舉辦?

A:本來想到香港,但風險也很高。第一,我們在台灣有人脈、人力,一到國外人工費用就很慘烈。但要辦一定要有自己的據點,不然就算收畫也沒地方收。5月份我們會先成立香港的畫廊,先將基礎搞好後再做,如果莽撞去做受傷可能會很嚴重。

Q:新藝博的崛起,帶給台灣畫廊博覽會的不同經營思維。以過去操作與今年的籌備經驗,去年的收支狀況如何?今年投入的成本,以及預計產生的營收與獲利效益為何?

A:滿看好的。第一屆很可憐,要什麼資料都沒有,只能用誠意招商,但第二屆就容易多了。

我非常要求的一點是不准造假,來多少人就多少人,不要吹捧。我數學系出身,隨便算都算得出來,成交額也是,不過我只看成交率。成交額是假的,如果今天你賣10億,只有畢卡索1人10億成交,剩下199人全部沒人賣,這是失敗的藝博會。我不相信成交額,我只信成交率,就像電影《魔球》一樣。來的藝術家有多少人成交比較重要,他們來了你不辜負他們。

Q:您自己對新藝博的期待?

A:像剛才說的,只要有稅就比不過香港,沒有稅的話我覺得有機會。因為藝博會到後來比的就是藝術總監的創意,但一個稅就可以把你打垮。沒有稅的話,我非常非常想挑戰世界頂尖藝博會的那些人。

沒有留言: